前言

我在早期的工作环境里慢慢的总结出了让自己变优秀的几个因素,其中包含能力和判断力。也就是说在不断提高技术品味的过程中,还要能洞悉技术和业务的本质,所以对于各种技术和相关领域的事物都要有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闲来无事,写一篇关于写书、演讲、做网红以及技术变现等相关的内容。这里面有我这几年对这些内容的观察、理解和经验,希望对大家能有一点启发。

写书

15 年底,编辑用邮件联系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写一本关于 Python 的书。我收到邮件第一感觉就是: "哟,这个编辑很有品味啊",由于我出生在很普通的家庭,说实话身边亲戚朋友连个研究生都没有,也没见过什么世面,所以在我的骨子里觉得能写本书是一件很有成就的事情,再加上我感觉到了职业瓶颈,就答应下来。虽然我自认为自己的博客在那个时间点的国内 Python 圈子还是小有名气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才意识到,人家找我写书其实并不是编辑或者出版社认可我的技术领域知识和经验,这本书只是 KPI 下广撒网的一个成功成果罢了。

所以,大家不用觉得写本书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你愿意在外面分享经验或者知识 (写技术博客、参加技术会议等),其实很快就会有编辑联系你,问你要不要写本书。一直到现在,我还能经常收到写书邀请,其中有些编辑根本就没搞懂我能写的了什么领域的书就联系我,很无语。国内技术书籍能遍地开花,其实就是这么产生的:出版社招的编辑太多了。

对于出版社而言,主要成本包含:

  1. 给作者定价 8% 的稿费,厉害可能能给到 10% 甚至更多。
  2. 纸张成本

经常买书的知道,书的定价和页数关系不大,技术书和其他类型书相比定价甚至能高一倍,所以即便一直是 5 折售卖,这效益那也是非常可观的。况且纸质书出版一年后还可以出电子版,基本无成本。

最后呢,我就要上我的理解啦:

  1. 在国内技术书作者养活不了自己。书的质量层次不齐,让读者普遍对于技术书的质量非常不放心,另外由于技术书非常局限读者圈子,会买的人就那么多,不搞你这个领域的肯定不买,所以收益非常有限。对于写书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大部分可以说是亏的。
  2. 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体系。除了亚马逊,别的那些平台的评价各位不用看,套路很多,信我的就不用太信。即便是豆瓣的读书评价体系都有严重的漏洞,可以说没有一个帮助读者避雷和推荐的平台,这造成国内作者原创的技术书的质量真的是越来越差。另外国外来的一些技术书质量也很差,这几年我发现某些出版社引进这些烂书,这种钱都要挣,我也真是无奈了。有的同学问怎么分辨:先去亚马逊翻翻原版书的评价,那种得分低、没什么人买什么甚至无人评价的书,你猜它好不好?
  3. 技术书作者普遍能力有限。国内工作环境大背景就那样,大部分开发者没时间和精力也不愿意拓展自己的技术领域,自己所擅长的那个小领域不够写本书,在加上作者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限制,太难了。

还有一个关于书销量和作者知名度的点。如果一本书作者很厉害但没有名气或者书其实质量很好,但是销量也很难翻身,相反地,如果作者知名或者会宣传推广自己,那么销量肯定还不错,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敲黑板,出名后非常考验作者的情商和处事方法,我的经验是: "当你火了,记得要低调,不参加各种论战也不要引站,否者会引起反噬", 我在各个平台的评论都能找到某 2 个时间段 (我怼一些培训机构和怼一个自媒体) 出现的大量差评,了解的人想必知道我在说什么,不了解的也没必要了解啦。总之,闷声卖书,及时抽身退出是最好的选择。

参加技术会议

印象里有好几个订阅我博客或者公众号的朋友问过我,期待我去 PyCON 上讲些话题,其实很早的时候主办方邀请过我,我基于个人原因婉拒了。现在反正也不混这个 "圈子",聊几句吧。

刚工作时我是一个非常热衷于参加各种技术会议的小透明。例如那会有个阿里技术沙龙,会定期搞一些技术分享,可以说我期期参与,当时觉得他们讲的很多内容非常前沿和高大上,有些与会的其他公司的人会和台上演讲者做互动,聊一些细节,当然也在活动里我学过像 Django、Postgresql 的正确发音这样的知识,后来不知道到什么时候,突然发现我依然做不好我的技术。

就像《后会有期》里面那句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说的,参加了很多活动,对我技术基本没什么实质帮助和提高,可以说浪费我太多时间,那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后来总结了 2 个观点:

  1. 别人分享的不在我的领域。例如阿里技术沙龙,主要内容还是 Java、数据库、一些阿里内部项目以及一些大型网站的细节怎么解决,即便我在豆瓣时,依然和人家不在一个体量,我没机会遇到、用到,当然听不懂。
  2. 讲的太浅。我在书中或者博客里写一些豆瓣相关的技术也是这样的,只是告诉你有这么个解决方案,但是实现细节这方面的却没法讲,一个是这属于豆瓣的知识产权,另外一方面每个东西背后都有一个整体的公司的基础设施在支撑,根本不是一两天能讲出来讲完整的。但是分享时间有限,其实大部分是蜻蜓点水的炫耀一下,这对于大部分与会者来说没什么价值。

现在的我,很难有参加会议后感受到实打实的收获,如果真的有,别说几百的门票,几千的我也愿意付费呀。

接着说国内 Python 会议的问题。11 年的 PyCON 在上海我没有参加,12 年第一次在北京我参加了,当时收获了很多,例如孙毅讲豆瓣的持续集成实践,陆丹峰的《Python 在互联网广告监测分析中的应用》等等,为此我还换个工作去了陆丹峰所在的 Admaster。这是我认为最好的一次 PyCON,也是唯一一次可参加的 PyCON,在之后我基本都是看了下议题就算了,即便每年我其实都可以从各种渠道搞到不花钱的票也懒得去。

参加这次会议还有个小插曲。当时各个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小摊,当时溜达时可能因为长得显老,有个编辑还问我有没有兴趣写本书... 我说每个 5-10 年的工作经验哪里有资格写书呀,那个编辑还默默的点了点头。

回到正题,头部的使用 Python 的公司不愿意花钱赞助并派人精心准备去参加,这造成开一场这样技术会议首先考虑的根本不是收益盈余,而是别赔钱。门票卖贵了没人来,所以为此只能找一些愿意花钱的公司来赞助,这些公司根本不是来讲技术,而是宣传产品,这就让会议的一些主题变得很恶心,其他真的想好好分享的演讲者不再来,如此循环下来,会议品牌越来越差、参加者越来越不愿意付费来,有料的演讲者没兴趣来,没有好的企业愿意赞助赞助只能让话题更水,然后就是现在这样了。

对我来说演讲内容应该符合这样的条件:

  1. 足够的有普适性、有价值、有趣的内容。不要偏离普遍的 Python 开发者想要或者应该了解的内容,类似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等这种就是个 Python 库的使用真的很无聊。
  2. 分享的是演讲者在所在的公司实际用到的,对外部开发者有启发和指导的内容。
  3. 演讲者有足够的基础和工作、实践经验。自己研究的、玩具性的内容适合出现在 5 分钟演讲里,不适合单独做一个 Topic。

最简单的,把这些话题提前公开,让所有人来投个票,参与兴趣低于一个阈值的话题直接砍掉嘛... 如果有人问,哎呀这不就没人赞助了呀,我的回答是: "那就别开了呗!"

当你接触的人越多、层面越高,你会发现:越高端、越有教养的人,大都相互支持、抱团发展,因为你好了大家都好,你能在很多地方感受到前端圈子是这样的。而反观 Python 技术圈子氛围就是很差,我能看到更多的是诋毁忌妒、相互拆台、高高 挂起,因为我不好,也不让你好。在我身上能够在好几个节点感受到看我不爽的人在挤兑我,有声望可以声援我的人沉默,\ 所以渐渐的我也选择了高高挂起。你看我上面能够发现问题,但是我也只是写篇文章扯几句,不会有什么实际行动。

如何提高知名度

其实做网红也没有各位想的那么容易,虽然现在在很多平台每天都在产生新的网红新的爆点,但在技术领域这不可能。想变得有名气都不是一天两天快速实现的,可以说每个技术网红都在自己的领域已经深耕很久了,例如我,写书之前写技术博客已经 5 年,积累了很多读者。开始在知乎回答问题前已经在别人的回答被 @,尤其是那篇 提到《Python 高级编程》 的回答,就已经让我有了一千多关注者了。

这几年我见了很多人有热衷的分享意愿,但是一段时候就停更了,我总结最后没成有四个角度的原因:

  1. 储备的知识不足造成更新的节奏更跟不上
  2. 正反馈太少,达不到预期,没有动力。这个其实说起来还挺难做的,因为需要正反馈更多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取悦读者的方法和角度,可以看我写文章的特点,整体中间那整段的文风更多的是讲基础的、普适的、科普的、有趣的内容,当然啦,为了吸引眼球还不得不在标题和选题上做文章
  3. 已经过了风口。微信公众号和知乎专栏盛行的阶段早已经过去了,Python 这个语言现在已经没什么自媒体在炒了,读者对文章的品味已经提高,对于普通的、之前就看过类似的内容的文章会不由得产生了疲劳,即便我和全盛时期那样写内容,各种数据也和几年前没法比。
  4. 公司不能作为背书。我那会有豆瓣这个光环,相对的占便宜。一些读者一看,咦,中国使用 Python 最有名的网站的工程师呀,这印象分首先就拉满了。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强调浮躁的态度是很难快速积攒知名度的,还是得踏实下来,在自己擅长的垂直方面做到行业头部专家级别才是正途,我 16-18 年明显的不务正业了。

技术变现

先说结论吧:我能做技术变现,根本原因是抓住知识付费的风口。说别的都是扯,现在风口过去了,请大家不要轻易尝试变现。

我变现的手段主要是三种,分析给大家感受下变现之不易:

  1. 稿费。当时我尝试着体验了去做我这本书的运营推广,确实给这本书拉了很多销量,这个销量还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平心而论,如果只是蒙头写一本书,然后写一篇博客发个朋友圈提一下,首次出版的那 2-3 千册能都卖出去就算不错了。大家考虑下,按照定价 100,3 千册,稿费 8%,扣税 20%,收入不到 2 万,但是你知道需要付出多大的精力和时间嘛?请各位不要相信某东某当上的销量,套路很多我这里不展开了,有些卖的确实对,质量也很上乘,但是人家是一个专业编著技术书籍的团队,并不是一个人,他们非常有经验,普通开发者第一次写书是达不到那种水平的。
  2. 知乎 Live。我只是赶上了知乎 Live 产品的风口,不可复制。我记得知乎第一次年度活动,我问运营为什么没把我的 Live 放进推广呀,她说由于我的 Live 开始时间晚没有计入,下次会带上我,我当时特别失望,说再也不会有下次。她说不会的会越变越好的,我心里想 "这已经是你们的巅峰了",2 年后她们这个团队就解散了。现在这个产品可以说已经失败了。其实吧,都是知乎后期自己作。
  3. 小鹅通。这也是走在知识付费的风口上,钱还行,但是课程更新用了我快 2 年,占了我 80% 以上的个人时间,我经常凌晨 2 点多才睡,周末也都是排的很满,这是我长到现在最后悔的一次投入,错误的预估了视频课程的难度和消耗的精力时间,真的性价比很差 (虽然当时对我来说是唯一的选择),我不推荐任何人一次铺开多个课程,想尝试的一次就先搞一门试试水吧。

最后是我的理解啦。我认为良好状态的未来开发者的技术变现只能在一个在业界被认可的知识服务产品里发布课程,不过人家的平台下用资源推广你,保护费不菲。目前看就是某客时间,虽然风口已经过去,疯狂的读者也都恢复了理智不再盲目购买,但养活整个团队还是没问题的。

不要自己搞,不要自己搞,不要自己搞,一个小而美的个人网站非常美好,我就卡在个人网站接入不了微信 / 支付宝支付这一步上 (企业且有资质才可以接入): 没法收钱,怎么搞呀~

后记

最后吧,还是建议大家好好工作,多多修炼内功。